找到相关内容40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金刚经释(七)

    功德尚且如是,书写受持、读诵为人解说的功德更是不可思议。《优婆塞戒经》云:“若人以纸墨,令人书写如来法,施为读诵,名为法施。”古代经书的手抄本较多,现代印刷业发达,不需手工抄写,但提供纸墨让他人书写、...

   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索达吉堪布 著疏

    |金刚经释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1/1738432572.html
  • 佛教的人生欲望观

    善法、佛法的根本。《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》云:“志欲喜乐是菩萨服,成满一切诸佛法故。”“欲法闻法是菩萨服,成满般若波罗蜜故”。称对佛法的爱好、需求、欲望为修学大乘道者成就一切佛法必着的服装。《优婆塞戒经...

    陈兵教授

    |心理|人生|烦恼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11/1811122629.html
  • 五戒是良医

      现在请大家打开戒本,这戒本叫做‘在家菩萨戒本’。诸位既发心受五戒,就要把五戒看得慎重,因为五戒是诸佛的根本、是菩萨戒的基础。戒本中的戒条是从‘优婆塞戒经’的‘受戒品’中所录出的,是专给在家菩萨受持...

    妙莲老法师讲述

    |戒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3/1918133308.html
  • 学佛先学做人

    特别注意,勿说四众过失,因为《优婆塞戒经》的戒条里把说四众过失列为了重戒。我们常常在不经意地闲谈之中就犯了这条戒,这样做对自己的修行十分不利。第七条,不绮语,而说朴实正直语言:   绮语,就是...

    昌臻法师

    学佛|昌臻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5/0434304031.html
  • 了生脱死

    佛像。印送经典。布施僧伽。若更有余资。兼及济贫。放生。种种利益众生之事。集资作福。亡人若入鬼趣。得益较著。优婆塞戒经第五云。‘若父丧已。堕饿鬼中。子为修福。当知即得。若生天中。都不思人中之物。何以故。...

    缪涤源居士编辑 范古农居士校阅

    |往生|临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0/1122325999.html
  • 八关戒斋

    比起菩萨戒的“不敬好时戒”,又要严格得多了。但是,菩萨应持六斋,故在优婆塞戒经中有“持六斋戒”的规定。 第六条、不著香华(鬘),不香油涂身;不歌舞倡伎,不顾往观听。 因为八关戒斋是重在教人出离世间,...八的风气,故而不厌其烦地广征博引,写了这篇文字。但多,可灭至一日或两日,亦无不可。)(律学要略)这也正如优婆塞戒经中所说:(如是斋者,既是易作,而能获得无量功德;若有易作而不作者,是名放逸!) ...

    佚名

    |八关戒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1/1017188393.html
  • 持八戒斋一昼夜 中品中生今生成[清定上师鉴定]

    行者自见坐莲花上,莲花即合,生于西方极乐世界。在宝池中,经于七日莲花乃敷。花即敷已,开目合掌,赞叹世尊。闻法欢喜,得须陀洹。经半劫已,成阿罗汉。是名中品中生者。”   《优婆塞戒经》八戒...

    释圣闻集

    八关斋戒|戒律|往生|斋戒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9/09510620589.html
  • 论出家学佛

    。《文殊师利问经》中,佛为文殊菩萨说住家有摄受诸垢、有障碍、行诸恶、溺欲淤泥、多苦、多怨家、有热恼、馈闹、常有忧、有放逸、有贪利苦、增长荆棘等“无量过患”。《优婆塞戒经》每一品末都慨叹在家人发心、修行...

    佛日居士(陈兵)

    |出家|学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3/22102921920.html
  • 怎样做一个居士——圣严法师开示

    领导群众了。   四摄法的名称,就是:   第一、布施   布施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,佛教凡是涉及社会人群的德目,无不注重布施,凡是有关居士的德目,无不鼓励布施,所以在《优婆塞戒经》中,虽列六度,但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圣严|在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2/13573134951.html
  • 学佛随笔

    的意义,便无偏执。  ●菩萨行门六度四摄,都以布施为先。《优婆塞戒经》说:“善男子,智人行施为自他利,知财宝物是无常故;为令众生生喜心故;为怜悯故;为坏悭故;为不求索后果报故;为欲庄严菩提道故……是人...

    徐恒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1839225.html